Date: Jun 30th to Aug 3rd
《多重语境》将会呈现四位来自瑞士的影像艺术家,他们是:Peter Aerschmann, Gabriela Löffel, Dominik Stauch和Juerg Neuenschwander。他们为我们带来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风格迥异。他们也是由瑞士伯尔尼的非盈利机构-影像博物馆(VideoKunst*)为我们推荐的第一批展出的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影像创作的实践中已经颇有建树,甚至也已经是某些领域的代表人物。
在瑞士,任何文化活动都不是单一性的,而是集合了4大语言区域的多种文化差异。影像艺术在瑞士过去四十年里的发展是非常充分,此次参展的艺术家恰好见证了这一发展。这一长足的发展历程使得瑞士影像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十分突出,成熟度与多元化也十分明显。
Peter Aerschmann的作品多出发于现实的图景,通过他的语言重新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和节奏。此次展出的作品《从A到B》(From A to B)是他在北京创作的一部作品,的确从画面上我们已经看出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下现实的“城市移民”的作品。擅长以“记录片”的形式来关注不同主题的Gabriela Löffel,她正在瑞士文化基金会的上海驻地项目之中工作。她的作品中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运动中联成一条线,简洁有力。作为上海同济大学的客座教授Juerg Neuenschwander于1970年代后期开始影像艺术和艺术装置,之后开始制作电影。他一直专注于创新的叙事形式和富有新意的记录影片之间的关系,正如在他创作的影片《中国秘诀:勇气与指挥》所体现的。 同时,他勇于接受新的挑战,运用360°增强现实视频来创作他最新的作品。这些代表作品也会出现在此次展览之中。Dominik Stauch的影像作品具有强烈的瑞士传统的平面视觉色彩语言,却有别于传统的影像语言。色块与图形在有节奏的运动中,形成了特别的“忘我”和“无我”的视觉感受。Juerg is interested in the interfaces between innovative storytelling, creative documentary films, expanded cinema, and large-scale art projects. He embraces the challenges of digitalization and explores the narrative forms made possible by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360° video, and webdoc.
除了Dominic, 他们中的其它三位都有在中国国内居住并工作的经历。显然在他们的眼中,中国的现实与语境是与瑞士有着巨大的差别,同时撞击着他们的敏感的创作神经。在他们的创作中,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和表达。这样的作品再次回到中国社会的语境之中,呈现给大众,会产生怎样的反响。
我们希望在此次展览以及未来的系列展览中去构建在中国语境之中的当代瑞士影像艺术的面貌与特质。从而促进现实层面的两种语境以至于艺术创作中的多重语境之下的交流与碰撞。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家李消非的《流水线》系列作品在瑞士伯尔尼的videokunst.ch展出,这一部记录各地工厂“流水线”空间里的工作状态,通过对人物和机器的特写画面的叠加和延展,影片的氛围是集体的却又不失浪漫的。这是一部颇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但是艺术语言的运用,消解了工厂里的繁重和枯燥。我们也十分期待中国艺术家的有关“中国现实”的作品在瑞士公众语境中的反馈和回应。